《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时:
一课时。
教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却看、放歌
初闻、漫卷、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此处隐藏20167个字……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七、作业。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我认为他们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