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案

时间:2024-06-04 19:09:25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2.体会正面铺陈和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打动所有真诚的心灵。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或喜或悲,或惊或叹,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或静思默想,或翩翩起舞。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也都喜欢音乐,那么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残游记》中对民间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2、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提问:对于戏园子都有哪些描写?

明确:一方面写戏园内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另一方面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一张半桌,一面板鼓,两个铁片儿,一个三弦子,两张椅子),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湖居听书》教案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用生动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课文提示】

1、刘鹗,清代学者,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2、本文节选自《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我国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鲁迅将《老残游记》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正音正字】

鹗 髻 鏦 棰 羯 遽 皓 熨 霍

【积累词语】

抑扬顿挫 入耳动心 不绝于耳 粗布衣裳 毫无分别 鸦雀无声

暗暗叫绝 千回百折 轰然雷动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是按照说书人出场先后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先介绍一个弹三弦的男人的形态、技巧。这名男子长相丑陋,但气质沉静;一出台貌不惊人,弹奏三弦也无人留神听,后来用轮指,才看出其功力不凡,叫好声不绝于耳,仍压不下琴声,这的确是很高的境界。但这才是开场锣鼓。

第2段,写黑妞的出场和演出效果,也是先抑后扬。黑妞的出场,衣着打扮,并无惊人之处,取琴弹唱,只是一般声响,直到后来,才渐渐显出她的真本事。从“羯鼓一声” 响起,到“以为观止”,极言黑妞弹唱的美妙,已经不亚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弹唱技艺的描写。不料黑妞也是陪衬,是为描写白妞再作铺垫,好戏还在后面。

第3段,通过听众的议论,为写白妞的高超技艺设置悬念。文章先让观众误以为黑妞即白妞,夸赞她的技艺高不可比。一句“黑妞是白妞教的”,说明白妞远远超过同门学艺的姐妹。接着再议论黑妞唱是“可学”的歌唱,而白妞则是“不可学”的天籁神韵。最后说以卖唱为生的人只能学到黑妞的一点儿,而黑妞则是学白妞的,白妞的水平,真是神乎其神。这段议论层层追加,登峰造极。

第4、5段,是正面写白妞说书,这是文章的重头戏。先写白妞登台,也是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竟然使观众为之倾倒,正是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摄人心魄。后来写白妞说书时,作者运用大量新颖的、贴切而形象的比喻。

第6段,把对白妞的夸赞再推进一层,即借一个懂得音乐的湖南少年之口,把白妞的高超技艺加以既理性,又十分夸张的总结。唯有理性的分析,才使夸张可信。

文章极善于运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主要人物,如以琴师衬托黑妞,以黑妞衬托白妞。而每一个段落里又有铺垫衬托,层层而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作者还善于使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观众的议论,感受演唱者的成功;作者也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写声音。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写好声音,一般离不开形象。如用“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写白妞的高音部,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极致,与欧阳修的《秋声赋》、白居易《琵琶行》可谓异曲同工。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把白妞的演唱与登泰山联系起来。这二者的联系点在哪里?

5、本文以 ……此处隐藏10308个字……>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比如描写“陡然落下”,“忽又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

(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明湖居听书》教案9

【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作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增加知识积累。

语 音 字 形

词 义

字 词

积 累

刘鹗简介

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

一、 导入新课

听《秋日私语》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二、材料交流

作家、作品简介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 ) 偌( ) 铮纵( ) 羯( ) 啭( ) 坞( ) 看坐( )

2.解释下列词语

遽 观止: 伏贴: 千仞:

周匝:

四、整体感知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

(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

五、重点段研讨

1、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演唱的开始——

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感 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了解通感的知识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3、比较阅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段文字和《明湖居听书》一文在描写声音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六、阅读探究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白妞说书,但在白妞说书之前,又写了谁的演唱?其演唱技艺如何,从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艺如何?

(2)好的歌手还应有好的乐手来伴奏,那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谁?其弹奏技艺如何?(3)作者为何要写黑妞的演唱、琴师的弹奏?(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师不俗的演奏,特别是白妞超群绝伦的演唱,这样的演出阵容肯定是颇具吸引力,颇具轰动效应,文中有无相应的文字能印证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观众的反映是怎样的?六、巩固练习

1.《明湖居听书》选自《 》,作者 。和该书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及作者分别是《 》、《 》、《 》。

2.给加线字注音:

抓髻( ) 羯鼓( ) 偌大( ) 恍若( ) 皓齿( )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⑴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幅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⑵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

4.阅读下面两小段文字,答题;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左手挎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

阶下一盼。”

(1)指出两段文字描写的分别是谁

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 第二段文学描写的是

(2)“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此句用_____的修辞手法。

《《明湖居听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