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自转》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自转》教案1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3)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地球自转》教案2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 ……此处隐藏16311个字……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地球自转》教案12【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3《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