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09:20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摆的研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学生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学生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 ……此处隐藏14002个字……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4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手段,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科学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说一下我对本课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上的得与失:本课是在《机械摆钟》一课刚刚学习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什么条件决定了摆的快慢呢?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懂得反复实验的意义同时明确对实验数据及误差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P61在本课最后,设计了摆绳长短相同、摆锤的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摆的对比实验,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摆锤的重心高低也会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其实质是增加了摆长,而摆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清晰讲解了。因此,我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不仅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重心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摆的快慢在本质上是摆长决定的。为此,我设计了版画示意图以及一个文字不等式来直观简洁地说明解释,我的预设是要把这个实验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的实验”联系起来,相互照应,相互印证,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忙乱之中把之一美好构想给忘记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也是本课收束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总之,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也突出了,难点突破的不够彻底。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的第三次改进方案:

结语设计:从演示实验来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短,摆动越快。这是我们的直观感觉,下一节课,我们将设计实验,用数据来探究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大家感兴趣吗?请你准备实验材料:宽1cm长10cm20cm30cm的木条各一根,磁铁一对,秒表一块。请同学们课前预习和尝试,以便下一节课上汇报。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