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12:09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相关的历史史实学生了解太少,很难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感悟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学生观看了毛主席的讲话视频,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产生的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到课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的骄傲,自豪,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如“升国旗”部分,“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交流讨论,彼此启发,使思维活跃起来。

课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欢乐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灯火焰花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效果应该会更好。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境。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之后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景;再之后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终讲了游行队伍。研究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所以,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资料,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资料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所以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述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3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因此,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 ……此处隐藏5372个字……们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三是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忘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此刻想来,是我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因为快到期末考试了,我的.心里开始紧张、急躁,惟恐自我讲析不全面、不细致,怕万一遇到这一课的阅读学生会做错,试图“撒大网”,点点讲透,面面俱到,结果导致课堂的无详略、无层次地分析。

欲速则不达!本课教学我又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了!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3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务必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到达“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能够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齐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忙学生构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资料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能够透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潜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能够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此刻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资料,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4

今日,终于执教《开国大典》一课,教授这篇文章,我认为有“两座大山”需要想办法战胜——篇幅长;时代背景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为了攻克这两大难点,对于篇幅长这一点,我选择带领学生按照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的顺序快速将文章划分层次,而授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典礼时的各项流程分别是怎样的,之后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别找出该场面中写群众表现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群众的心情。

表格出示后,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们的表现,或眼神呆滞,满脸迷茫;或拿起笔,无从划起;或完全没跟上,还停留在典礼前的文字书页上。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打算先带着学生找第一处群众描写的句子,做一个示范。但我教学时没有注重策略,快速引出句子,这样,对于不会找的同学没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应该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聚焦自然段,接着找关键词“群众”或者找到规律“三十万人”即是群众。

这也许是一个很土的策略,但这是我现下能想到的改进的方法,虽然可能有些人不赞成教得这么细,但我作为教师,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跟上来,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听懂我的课,学着思考简单的问题,能在一节课里有所收获。

我是位“贪心”的老师。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学到一点阅读的方法,学有所获,但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在我的教学中理故事背景,感人物形象或文章情感,即学有所悟。

故面对第二个难关,我在新授开始前和学生“唠嗑”,聊清末闭关锁国,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聊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毁,国宝流失;聊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聊民众的疾苦和人民未觉醒的可怕;聊党的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许是受《觉醒年代》的影响,讲了很多,但由于没做什么准备,很多历史细节都不是很详细,需要改进。

中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我穿插了圆明园被毁、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和开国大典等片段视频。但由于设备原因,又用的去年的视频资源,部分画质不清晰,部分不能播放,似乎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回顾这一课,整体感觉教得不是很好,两大难关虽然想了些办法,但似乎没能带动学生,朗读的情感也没能出来。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体此刻:以“齐”为切入点,层层推进,升华情感。

1、发现“齐”的妙处:简短导入后,进入典礼部分,以问题“这部分哪句话点明了‘开国’二字,听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会是什么情绪?”直接导入第7自然段的学习。在辨析“一齐”与“一齐”的区别中,一遍遍读第7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齐”背后的情和意。

2、读出“齐”的内涵: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引入的资料,个性是一些醒目的数据及图表,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解放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课上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受到了触动,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齐。此时我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片段,课堂尤如庆典的会场一般,学生个个庄严肃穆,情绪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读第7自然段,那种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寻找“齐”的所在:“一个‘齐’字读出了百姓的心声。你还能从哪些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我力求透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细细读文,去寻找那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句子。学生在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的过程中对“民心齐”的理解逐步加深。透过各部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读第7自然段时,他们越发有感情,以至到达充满感情背诵的目标。这一环节意图明确,学生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4、延伸“齐”的情感: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透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游行者”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完美祝愿。就应说学生对“民心齐”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选取了新颖的切入点,设计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及情境。因为情境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升华,朗读也渐入佳境。这就是不一样的切入,不一样的激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