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教学反思1前后经历了两次试教,呈现的这节教研课让我很有收获。
成功之处: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计算教学更是如此。
1.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210=20这个算式,10+10=20;
2.验证口算方法的过程
3.知识的迁移:例如:29=18,18+2=20,想到9个2是18,10个2就是20.再如: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 以上的设计使学生自主的借助旧知,解决新知。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策略。
二班的学生聪明、思维活跃,很善于提问。在本节课,学生出现了五种解题策略。
1.用加法算;
2.竖式计算;
3.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分解法;
5.运用口算方法 我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解决210=20这个算式时,前两次试教中,在这个环节没有出现用口算方法解题的策略,而这次学生直接提出了用21=2,再在2后面添一个0的口算方法。我大胆的改变了教学环节,设计在例1中的问题二才出现的,引导学生经历并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就学生思想的提前而提前处理了。我觉得尽管变动了教材,但是更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扎实,学生掌握较好
尽管本节课的习题量很少,还有两道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处理,但是,学生对口算方法掌握的很好,所以在练习中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中,都有很好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体现。
四、三维目标的达成,使知识呈现有了深度和广度
不足之处:
1.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本节课有几处突发事件真的是我始料不及的。两次试教中从没出现的问题居然接踵而至。例如:在情境导入环节,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前两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口诀出现,第三名学生就提出了310=30,我没有抓住机会,遵从学生的认知,而是又回到教材的原点。
2.对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不够
刚刚提到学生出现的五种解题策略。学生出现用竖式计算,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其实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契机,我简单、生硬的否定不仅仅抹杀了学生的一腔热情,更暴露了我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宏观的把握知识点,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并完善的。
3.难点的突破还有些牵强口算方法的提炼有些突兀,如果分步骤引导,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好的锻炼。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程,在第一节试教前,我也在网络上查找了以上关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是,只有在上课之后,认真反思之后,我才真正对以上标准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把计算学习活动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上真正要体现的。 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为此,我还需不懈努力。
三年级教学反思2初三上学期,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对待语文学科越来越有遁形,所以开学初我根据我班的语文教学特点,配合学校工作,指定了个人成长计划。在这一个月,我根据自己的成长计划,制定了一下措施,并且有较好的收获,以下是我的反思。
1、坚持每两天做一套语文中考题,总结规律讲阅读的时候,适当增加题型,保证每套阅读题给学生拓展两道题,保证学生的阅读试题的宽泛性。
2、坚持每周听杨老师三节课,学习杨老师的讲课方法,体会精髓,并且下课及时与杨老师沟通,学到了很多东西。
3、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状态,起初有打瞌睡的,溜号的现象,但经过私下沟通,学生们状态大有提高。
4、根据学情,我注意主抓中下等的学生,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他们多提问,较难的问题留给资质和潜力较好的学生。这样在考试中两头成绩都有所提高。
5、给有能力的学生私下留语文阅读,并且坚持批改,有不会的地方鼓励学生多质疑,多解决,在重点阅读方面,我只告诉学生扣了几分,让他们自己去查看扣分处,锻炼他们答题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我坚持每天给他们补课,甚至一些简单的古诗文默写的批改,由他们完成,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以上是我开学出的成长反思,其中还有很多不足,我会在下个月改正并实施。
三年级教学反思3多年新课改的实践,我感到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歌曲教学中必须抓住歌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创作潜能,调动他们全面参与的意识,以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境界。
歌曲《法国号》以一个练习吹奏法国号的孩子的视角,向我们自豪地介绍了他的小伙伴——法国号。同时间接地表现了小主人公每天兴趣十足、刻苦练习的可爱形象。歌曲使用了四分音符为主的简单旋律和节奏,三拍子特有的律动,使整首歌曲变得既生动又活泼。本节课我以乐器为纽带,贯穿始终。以感知三拍子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以及它起伏荡漾的感觉。通过对比,比较,自主体验,实践,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以及不同速度带来的不同的变化,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了歌曲带来的热情自信。
一节课带给我们的有收获,有思考,一些点滴的收获小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践,展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儿童是自然之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这首歌很好听”,“里面的嗡巴巴很好玩,我很想跟着唱。”),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这条旋律线好像‘下楼梯’了;三拍子走起来象什么?哦,象纸在空中飞舞,又象小船在水面飘荡”,正是将音乐融入生活,在活动中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在有趣的音乐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音乐的信心,也展示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二、激发创造思维,鼓励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艺术贵在创造。创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领域,是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的创造性潜质。音乐课程提供了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聆听到的不仅仅是歌唱,乐声,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大胆地展开 ……此处隐藏5758个字……一周,这条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讨论三角形的周长如何计算(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长方形或四边形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然后口算它们的周长,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通过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周长的概念,逐步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总之,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教学反思13《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简易而富有效果的二部轮唱歌曲,轮唱部分又有比较严格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效果。通过教学,体会颇深:
(1)有序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美丽的黄昏》这一课,教材上只有一首歌曲和用六个音进行编曲创作的一个练习,资料十分匮乏。如果按传统方法上课,虽然很轻松,但无疑是枯燥的。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不能把每一个知识点孤立地一块一块教给学生,而是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为线索的线型设计,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发问题、风景欣赏、实践感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一步步走进音乐。
(2)因为我们是刚接触双声部的歌曲,并且歌曲中的轮唱有一定的和声要求,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就能做得尽善尽美。音乐具有弥漫性,音乐的弥漫性也体现在它的消化与吸收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明确了双声部的进行,同时会主动地去表现歌曲意境。但如果要唱到娴熟、完全准确,我想那将需要一个有计划地、长期的过程。所以我给这课的定位是:抛砖引玉、承上启下。
(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本身的素质其实并不高,对于三拍子的节奏感也并不是很强,当第二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很容易相互的带跑音调,我觉得在这个部分我的引导有所欠缺。
(4)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感受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但很遗憾,课堂上参与举手、大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想法的学生还不是很多,这可能跟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课堂调控能力缺乏有关。
(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本身的素质其实并不高,对于三拍子的节奏感也并不是很强,当第二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很容易相互的带跑音调,我觉得在这个部分我的引导有所欠缺。
(4)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感受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但很遗憾,课堂上参与举手、大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想法的学生还不是很多,这可能跟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课堂调控能力缺乏有关。
三年级教学反思14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三年级教学反思151、本课中关于天空的词语:
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可供学生积累运用;老师也可以对此归类进行词串教学。
2、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极写拉萨之高,可引用唐·李白诗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帮助感受这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拉萨之高。
第二句,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哪里呢?可组织学生探究:写出了拉萨天空的干净。洗脸要用干净的水。可见作者借用人们的话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拉萨天空的蓝、净。
第三句,详细写出了在拉萨湛蓝的天空特有的美景,其实这段文字就是写P37上面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分别从文字与图片上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美)纯净、明洁。
3、紧接第二段,这么美的天空,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不让人神往呢?导读一下第三节即可。
4、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建筑,(到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来这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就非常雄伟(可以介绍一些数据、配上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有了这蓝天的衬托,引读第2句。
5、情感。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课时:
6、词语:
生字词:美妙 纯净 视线 忍心 蓝晶晶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贴着
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 对照 隆冬 盛夏 雄伟 壮丽
7、引号:
特有名称;引用
8、积累:
拉萨——日光城
常州——龙城(本市)
苏州——姑苏城(本学期刚学过的古诗之中)
9、比喻句:
第一节第二句;第二节第二句;第五节。
夸张:第二节第一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