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16:45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2

通过研究教材,我认为重点是:认识量角器,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把难点定为:理解基于量角器的结构为本的量角的方法。我想只有从知识的逻辑性上来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分四个层次,加强操作对量角器的认识的教学。

努力想象学生认识一个工具的过程,我觉得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测量工具,而以前已经学过了直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这可以说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同时也有操作测量工具的一般经验。因此这样提问“和我们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比一比,量角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使学生立即唤起已有认知:都有刻度。故此,先引导学生认识刻度线和刻度是比较自然的。

怎样让学生关注中心点呢?我想,平均分成180份,这些线都是从一点出发把半圆平均分的,因此,问题设计为“这些等分线从哪里为起点等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量角器这样构造的道理。

然后以此为基础认识1°的角。顺着刚才的思路引导学生从1份起认识1°的角。通过用笔尖指、用塑料丝摆、内外圈找不断深化对1°的角的认识,由此带出对“0°刻度线”的认识。

接着安排在量角器上进一步找内外圈指定度数的刻度线;以及在量角器上内外圈摆出指定度数的角。不断丰富学生对量角器结构的认识 ……此处隐藏12320个字……的滑滑梯,发表自己的见解,怎样角度的滑滑梯既好玩又安全,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培养探索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我给学生两个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怎样用量角器来进行测量,在小组成员中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家讨论怎样的量法合适,方法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不同的冲突中,让量角的方法越来越清晰。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当学生的方法越来越清晰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适时介绍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及内外圈刻度,然后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量角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了量角方法后,我让学生互相之间出题,巩固所学方法,在练习中,学生进行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读出角度,怎样才能不把内外圈刻度弄错。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错,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量角的方法。

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学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效果不断提升。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3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一样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一样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构成技能,只可是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4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我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本事。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十分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经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一样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15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度量》这节课有太多的难点。首先,知识点都是全新的,之前没有任何知识铺垫,尤其是对量角器的认识;其次,学生在接受起来有难度,因为全部都是零碎的小知识,比如: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圈,外圈。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与现实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最后,关于量角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同时我对于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把握起来也有难度。

在备课期间,我需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保持注意力完成本节课的零碎知识点的探究与演示;同时还要监督学生合理利用学具不要分散精力。

整体下来,本节课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比预想的要好。

(1)学生能在理解量角器的用途的前提下,理解“度”对于角的重要性,知道上面那些刻度是怎么来的。我让学生用手臂做角的两条边来比划出各个活动角,从0°到90°到180°到360°。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到指定度数结束。

(2)多数同学对于量角器的各个组成: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掌握比较扎实,能够理解各个名词所指的部位以及它的意义,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

2、学生对于量角这项操作活动的掌握度大于我的预期。

学生能在掌握量角器各个部位名称以及角的构成的前提下完成量度这项操作活动,并且正确标出已知角的度数。

缺点:

1、少数学生对于量角器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

其实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不能很好地区分哪圈刻度是内圈哪圈刻度是外圈,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

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4、少部分学生被学具分神。

少部分学生对于量角器过于感兴趣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导致我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

1、让量角器生活化,让它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它的构成及其应用。

2、加强巡视力度,尽全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3、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量角器是量角的工具,所以学以致用至关重要,把总结的口诀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尽量练习到每一种情况。

4、让学生体会角的形成的过程,大约感受它的大小,知道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以确定到底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以减小读错度数的几率。

以上是我对《角的度量》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希望能够督促我继续改进本节课,继续推陈出新。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