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1《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今天,我终于上完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今天的课,跟其他的老师比,我显得那么稚嫩,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去探讨。虽然如此,我仍然禁不住沾沾自喜。因为,私自认为,此次上课自己多了一些坦然,少了一些轻浮;多了一些真实、与落实,少了一些浮躁与花架子;对课本多了一些解读,少了一些到处“窃”别人教案的虚浮……或许有人会认为我骄傲、自命清高,但我确确实实为自己有了些许的进步感到欣喜。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反复研读文本,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教案。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同学们,不要慌,不要忙,我们读书就在不慌不忙中,才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理解有多深,你朗读的情感有多深。同学们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是学习的好方法”“老师看到你凝重的表情,我们朗读就应该这样,用声音,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也费尽心思,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形成七言诗,让板书更有了诗意,并尝试着让学生补充板书,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若说自己果真有点进步的话,那一定得感谢那些曾经严厉批评我的人,是他们的帮助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去反思自己。我的进步也得益于自己不断地阅读教学书籍,特别是王文丽、薛法根等名师紧扣字词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风格,让我眼前豁然一亮——哦,语文原来应该这样教。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赛课实录,也让我从中逐渐领悟了一些语文教学的方法。
教学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由于自己思想的稚嫩,教学的稚嫩以及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行业的训练,我的教学中处处充满遗憾。遗憾自己课初无法让自己沉静,连板书课题也出现了错误;遗憾在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遗憾并不可怕,只要我抓住遗憾去沉思,去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就一定会让自己在钟爱的教学之路上取得更多的进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陌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主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理解起来更是困难,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主席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的失子之痛。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我在课前专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划出描写主席心情的句子,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我在最后又专门安排了课外拓展:让学生展开想像,主席是如何渡过这个难眠之夜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深的,能从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到主席作为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怜,一个伟大领袖所具有的博大的胸怀。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要注意提高评价的机智,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没能及时地放大,今后应多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另外在环节的把握上不够好,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今后要在课堂环节的设计和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注意使评价语言生动、贴切,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力争使课堂教学更趋向于科学、合理。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3《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现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 ……此处隐藏6120个字……图和简练的讲解,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毛岸英的照片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在场的师生走京乐主席的内心世界,被主席博大无私的胸怀所感染,有的老师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现场充满了凝重的气氛,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本课,我要由衷地感谢去进修校宋香莲老师和魏玲老师给我很多帮助,尤其是魏玲老师深入课堂,作具体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13《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借助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
文中写了毛泽东收到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知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痛苦心情,面对彭德怀和金日成两人对毛岸英遗体处理的不同要求,毛泽东处于艰难抉择的境地。此时,我适时插入说话练习,让学生研读文本,进行练习。“作为父亲,毛岸英是为国捐躯的第六个亲人,毛主席多么想(儿子能活着回来),多么想(再见他一面);可是,毛岸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作为主席,他不能(运回来),不能(特殊化)。毛泽东有着(常人的情感),更有(伟人风范)!”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通,充分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衷地发出赞叹: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这次借助说话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顾全大局,无私、宽阔的胸襟。
2、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也不知道,如何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教学导入环节,我截取电影《上甘岭》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情感与此产生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3、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了课,看看自己上课视频,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学习第8自然段时,学生难以体会到毛主席悲痛的心情。此时我只是一味强调朗读理解,没有让学生把课下搜集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成长起来的,了解他和毛主席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痛失爱子,毛泽东感到震惊,感到万分悲痛。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要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且从文中学习,抓住毛泽东动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来体会毛主席强忍内心痛苦,强忍内心对岸英的思念,艰难做出抉择。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14《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朗读体会感悟方面,我主要做了这么两点:一是段落研读,体验主席情感变化。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采用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深刻体会人物情感,渗透指导描写人物方法。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二是以读促悟,读中带悟。在反复读中体验毛主席情感的变化和情感和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15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现人物性格描写?我通过抓住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 “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再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表露,课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上还没有招到一个自然的融合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