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9:03:16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示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四、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同学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同学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同学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同学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同学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六、学习方法:

① 充沛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同学间交流,充沛尊重个体差别,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一起体验胜利的欢乐。

七、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和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同学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同学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和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八、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和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示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同学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同学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同学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同学朗读第2、3小节,让同学考虑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同学齐读第4、5小节,读后考虑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方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同学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同学朗读第7、8小节,让同学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同学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同学考虑: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同学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同学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同学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和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桥》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语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飞夺泸定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 英勇 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 ……此处隐藏29093个字……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苦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桥》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