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怀念》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怀念》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怀念》说课稿1【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1、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秋天怀念》说课稿2[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现母爱的句子,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感受朴实文字中母爱的内涵。
2、探究“好好活”的意义,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对“做生活强者”的人生思考。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一叶知秋,当第一片黄叶飘落的时候,它宣告了秋天的到来。(播放PPT出示所讲秋天的景色的图片)枫林红了,菊花黄了,大雁该南飞了。比起希望的春天,秋天常常带给我们凄凉和惆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PPT出示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抽生回答)
生:我想知道是谁在秋天怀念谁?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生:我想知道“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些问 ……此处隐藏33031个字……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怀念》说课稿15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主动看花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