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8:52:02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松鼠》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从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丽,从活动、搭窝这两个方面感受松鼠的机灵和可爱。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年级是学习表达的关键期,因此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2.借助教材内容,学习有情趣地表达。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我将品读课文、练习表达作为本课地教学重点,而学习松鼠搭窝活动特点,体 ……此处隐藏6400个字……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